正確看待電商對實體商業的沖擊 ——萬和城購物中心 讓實體商業飛起來
1999年3月阿里巴巴網站誕生,直至經濟危機時,電商的發展十分迅速,所以很多人認為電商能在經濟蕭條時期發展如此之好,那么如今電商的發展以及對實體商業的影響和沖擊更毋庸置疑。經濟危機對各行各業、各家企業都不啻于一場升級大考,為何電子商務獨善其身?這與電子商務自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首先,電商本身交易成本低。其次,電商的個性化服務能夠滿足年輕人的新鮮感,網購成為一種潮流。
如今,不少投資實體商業的投資者對電商的沖擊存在質疑與焦慮,面對諸多疑問,在剛剛落幕的“2014西部商業和旅游地產論壇陜西峰會”上,華東集團董事長肖同春先生的精彩分析為與會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肖同春先生如是說道:“8年前,還對電商的沖擊比較焦慮,如今已經十分確定電商對實體商業的沖擊已趨于平緩,實體商業可借助電商平臺發展的更好!想讓企業走的更遠,就要有互聯網的思維經營商業,將電商與實體商業相結合。注重消費體驗,同時也不能忽略電子商務平臺的重要性?!崩纾簝炓聨?、H&M等國際二線品牌在經歷了國外電商帶來的沖擊之后,充分認識到這種沖擊已趨于平緩,那么中國實體市場潛力無限,可以借助這種優勢在中國全面提速店面擴張,優衣庫在中國新開店數量同比要增長30%,完全利用了O2O模式,不用擔心電商對實體商業的沖擊,將電商與實體店完美結合。
2006年—2014年,美國電子商務占GDP比例由42%下滑至24%,歐洲電子商務從35%下滑至26%,中國反而一直上升,從1%升至24%,因為中國的電子商務免稅。而阿里巴巴上市后國家對網上商城進行了登記,下一步很可能征稅,這說明電子商務的影響會逐漸減弱。另外,在一些中高端的商場,就雙十一的營業額來說,沒有減少反而有所上升,這也充分證明了電商對中高端商場以及品牌的沖擊是微乎其微的。除此之外,如今的消費者更加注重體驗業態,更加注重購物或者體驗的過程,勢必將有更多人回歸到實體商業,所以我們應該更理性的看待電商對實體商業的沖擊。
再者,中國的電子商務法還未健全,所以網上交易還存在一些安全問題,例如個人隱私、數據傳輸等的泄露。除此之外,網上購物較實體商業來說,缺乏真實感,消費者不能及時看到交易實體。如果完全依靠電商而放棄實體商業,是不切實際的。
綜上所述,實體商業不會被電商所替代,只有將電商與實體商業相結合才是王道。同時,也證明了投資者對電商的畏懼是盲目的。從發展趨勢看,O2O模式近年來開始煥發活力,實體店和網店并行經營成為越來越多經營者的選擇。這些并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市場本質需要和商業本質規律的反映。例如,萬達未來目標是要做O2O模式,但是要做O2O,沒有線上流量和線上用戶肯定是不行的,如今能夠接入QQ、微信和百度搜索的平臺,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說騰訊更多地是從社交關系的角度,百度則從信息匹配和分析的角度幫助萬達更好的實現O2O模式,從而把所有萬達廣場建成所謂的“智慧廣場”。
華東集團每年投入巨資打造電子商務平臺并嫁接購物中心,未來萬和城購物中心會有電子智能化購物平臺、物流中心等6大平臺,將電子商務與實體結合,讓實體商業插上電子商務的翅膀,將電子商務與實體店相結合,以消費者為導向,引領商業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