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45歲生日的李先生,是有著近20年爬山史的資深驢友。秦嶺72峪早已被他征服,外省的很多高山也被他的雙腳丈量過。用他的話來說,爬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么多年來,他幾乎每星期都要爬一次山。
他看起來身強體壯,每次體檢各項指標都在允許范圍之內。但最近幾個星期,他卻明顯感覺到膝蓋出了問題,“膝蓋骨莫名疼痛,不知道為什么?這段時間正常走路都困難。”不得已,最近幾個周末他暫停了爬山。
他在醫院給膝蓋拍了片子。“醫生說我的膝關節軟骨全部磨光了,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能解決。”他說,這讓他驚出一身冷汗。
結合他的身體情況,醫生分析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正是由于經常爬山引起的。
醫生:每年接診近百例這樣的患者
“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接收類似李先生那樣的患者。”醫生介紹,很多驢友和爬山愛好者都認為,爬山是很綠色的戶外運動,有百利而無一害。他們根本沒想到,頻繁爬山卻是膝蓋疾病的罪魁禍首,很容易導致膝蓋軟骨被磨光。
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接到近百萬例李先生這樣的患者,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醫生介紹“一般情況下一看片子,病人再一說經常爬山或跳繩,我就知道原因了。癥狀輕的不需用藥,只要停止這些運動慢慢就能恢復,情況嚴重的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原因:下山時膝關節壓力是體重4至8倍
爬山會磨損膝蓋軟骨,這究竟是為什么?賀欣康關節康復專家為大家分析和講解。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是人體最大、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較多的關節。人在行走或運動時,膝關節是在做屈伸運動的,這時各個關節之間會發生摩擦,髕骨和股骨內、外側髁會承受壓力。這個壓力由于運動的方式不同,大小也不同。人在爬山時,這個壓力會更大。這是因為膝關節彎曲時,會負擔全身的重量,尤其在下山時,軟骨面之間的受力強度可達自身體重的3至6倍,一次兩次不要緊,經常這樣,問題肯定會出來,經常跳繩膝蓋疼痛也是這個道理。
生理:關節腔潤滑液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汽車和其他機器在運轉時需要潤滑油,人體關節也一樣。人體在關節腔內本身會分泌潤滑液,這個潤滑液就像是潤滑油一樣,可以減少關節軟骨之間的磨損。但這個潤滑液不是持續分泌的,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體不同的體質有所減少和區別,當潤滑液足夠潤滑使用時,膝關節的屈伸運動會正常進行,當潤滑液缺少時,軟骨之間會直接進行摩擦,時間長了,軟骨就會全部磨光。這時膝蓋再做運動時,就會感到疼痛了?,F在很多驢友覺得爬山是一項全身的運動,但往往就忽視了下山會讓關節的負重加劇。一些驢友,也是因為膝關節運動量加大,導致膝蓋軟骨及韌帶損傷,嚴重的會出現軟骨磨損和韌帶老化。
提醒
下山最好腳掌先著地 老年人要少蹲馬步
除了爬山,跳繩和下樓梯下坡都有可能導致膝蓋軟骨磨損,這個原因也是因為膝關節在做屈伸運動時壓力增大。“下山時盡量腳步放慢,不要跑著下,這是因為下山時身體會前傾,可身體也會自覺地保持平衡而后傾。這樣兩種力集中在膝關節,會使膝關節受到很大沖力,對軟骨造成磨損。”張育民說,在下山下樓梯時,可以腳掌先著地,讓足弓起一個緩沖作用。
“老年人喜歡打太極拳,太極拳中會經常蹲馬步,這和爬山跳繩一樣,容易造成關節損傷,老年人由于年齡原因,身體分泌潤滑液的數量在減少,就更容易膝蓋疼痛,因此老人打太極應少蹲馬步。”
不同年齡段人群應該選擇不同運動
“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生活五十年”,這是現在提倡的運動和生活的關系,但事實上如何讓運動的效果達到最佳,并且不對身體產生危害,不同的年齡段還應該選擇不同的運動。
賀欣康關節康復專家建議,20多歲的男子應該多做一些戶外運動,例如平時多進行球類運動以鍛煉肌肉,增強心肺功能。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可以慢跑或騎車。30多歲的男性不要劇烈運動,運動前要先熱身,防止拉傷。30多歲的女性,身體新陳代謝減緩,可以選擇室外慢跑,或者快步行走進行鍛煉,每天堅持30分鐘最好。
年齡到了40多歲,男性應選擇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以強壯關節和心肺,女性應增加一定強度的力量訓練,有助于減緩骨質疏松和發胖。
50歲以上的男性可選擇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游泳與自行車等。而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則可以選擇游泳和慢走。
過了30歲就需要補充關節營養,以此來平衡運動所造成的磨損。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膠原蛋白的合成能力逐漸減弱,關節的磨損如得不到修復,久之形成炎癥,產生疼痛感。關節軟骨是骨骼負重和保護關節不受磨損的關鍵物質,只有關節軟骨組織健康,才能保證人體關節活動靈活、自如,因此,補充關節軟骨修復營養是對損傷后的關節最佳的保養方法。